在外銷這條路上,除了網站、郵件、參展這些常見工具之外,真正穩定又長遠的機會,常常來自「人」。這篇文章,不談華麗行銷,而是以我自己接案的角度,誠實地分享在國際業務合作中,怎麼找對夥伴、談對合作、走得長遠。
目標合作夥伴識別
從舊案子找方向
過去接過的案子裡,有些合作順利、有些卻不了了之。仔細回頭看,成功的合作案往往有共通點:對方了解自己市場的需求,手上有通路、願意配合、也知道怎麼銷售。從這些線索反推,幫助我更聚焦找尋「類似輪廓」的合作對象,而不是見人就談、來者就合作。
合作不是填表,而是互補
有些品牌找我是因為缺乏會英文又懂工廠端的窗口,有些是需要人幫忙前期提案、整理資料、溝通設計。這些「補位」的角色,其實就是合作價值的起點。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一樣的服務,而是看我能否剛好解決他眼前的那個麻煩。
判斷對方是否「長期可合作」
我學會觀察幾個指標:他是不是自己也很主動?問的問題有沒有具體?有沒有預算觀念?願不願意分享他手上的通路或策略方向?這些都不是一開始就要有答案,但能看出端倪。真正能合作的人,通常有自己的節奏與態度,不催也不亂。
合作模式探索
不一定要簽代理,也可以先從試單開始
很多人一聽到代理,就想談獨家、要價權,但對我來說,試單或共同行銷的方式反而更靈活。可以先做內容協作、展會支援、客戶簡報調整,先走一段路再說。
收費模式:專案制或抽成?
有些合作方希望我幫他們找到買家,那我就以接案形式收費。有些合作方自己會找買家,但需要我處理產品製造與出貨,那就可以用抽成或固定月支援費。模式很多,重點是清楚、合理、彼此不尷尬。
怎麼談資源分配才自然?
有時合作初期不會立刻有錢進來,但我會談清楚:「這階段我負責什麼,你負責什麼,我們能期待什麼樣的回報。」即使沒簽合約,也要有文字紀錄、Email 或通訊軟體對話截圖留存,對彼此都好。
合作關係管理
信任不是一開始就有,是一點一滴建立
身為接案者,別人信不信任你,很大一部分來自你能不能「準時」、「清楚」、「不誇大」。我學會把工作進度簡單地記錄、定期更新,也會主動提醒對方可能忽略的地方。這些細節,不是為了討好,而是讓對方感受到「你在乎他的結果」。
用SOP避免每次都重講一次
舉例來說:有合作方每次都問我要什麼檔案、什麼圖片尺寸,我後來乾脆做一份『交件清單』給他,每次直接貼連結給對方就好。對我來說省時間,對他來說也更安心。這也是我後來學會的一個小技巧:把常問的問題變成固定格式,流程化後大家都輕鬆。
別讓合作變成單方面付出
有一次合作,對方一直丟工作給我,但從沒主動提供進度或回饋。雖然對方本身沒有惡意,但這樣合作走不長。後來我會設下界線,例如「這個階段我做到這裡,如果需要進一步我需要 A 資料或 B 支援」,讓關係變成雙向,而不是一方默默承受。
合作協議制定
簡單也要寫下來
我不是律師,也不會寫什麼嚴謹的條款,但我會把合作的重點列幾條:
-
哪段時間要完成什麼?
-
誰付費?金額如何?
-
是否可重複使用資料或照片?
-
哪些事情誰決定、誰承擔風險?
即使不是正式合約,只是一張簡報或 Notion 頁面,也要有紀錄。未來有誤會,好回頭看。
不簽約也要明白彼此立場
有時合作是很信任的熟人介紹,但我仍會簡單說明:「我理解你這邊希望快點完成,我的做法是……我們可以這樣安排,你覺得OK嗎?」讓對方有參與討論的感覺,也比較容易配合。
合作不是綁架,是彼此成就
我從來不強留人,也不怕人離開。我比較重視的是,這段合作期間,我們是不是都做得舒服、有結果。如果雙方合作了半年,大家都覺得彼此幫得上,那就有下一步可能;如果不適合,也可以好聚好散。
定期溝通與評估
每月五分鐘,回顧一下
我有些合作夥伴是長期合作的,我們會固定每月簡單對話一次:近況如何?哪個環節需要支援?哪裡感覺卡住?不需要正式開會,有時只是語音留言或訊息,也足夠。
評估指標不是只有金額
雖然大家都想賺錢,但對我來說,一段合作是否值得,還包括這些指標:
-
客戶對內容或提案反應如何?
-
雙方溝通是否順利、有默契?
-
對方是否主動推廣我?是否讓我學習成長?
這些有時比訂單還珍貴。
如果開始出現問題……
有時合作到一段時間會卡關。不是吵架,而是方向不同了、節奏不對了。這時我會先自問:「我還有心力繼續投入嗎?這段合作是否還有前景?」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我會找一個平和的方式把話講開,甚至提出讓合作暫停或調整角色。
人和,才是外銷裡的無形資產
我走這條路沒有背景、沒有資源,也不是什麼平台推薦的紅人。但我相信,只要慢慢去做對的事、對待對的人,合作會自己長出來。那不是靠行銷帶來的聲量,而是靠時間、信任與誠意累積出來的關係。
合作是一場漫長的對話,也是一場彼此成就的練習。希望這篇文章,能讓你在合作這條路上,少一些碰撞,多一點信任。